《科幻世界》最新科幻作品:超人类时代宣言
2003年9月15日 09:10 《科幻世界》杂志
王金康
人类异化的分水岭
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后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震动了人类社会的支柱,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伦理道德。
性母体已经成为网虫器官的延伸。 体外受精技术和克隆人技术正在侵蚀人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人类种族延续之路……学术界一些眼尖的人提出了“后人类”概念,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已经到了大变革的前夜。
然而,这些学者大多着眼于观念、伦理、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的变化,却忽视或淡化了人类变化的最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在人类物质层面的变化,即物质层面的变化。人体的变化。 。 毕竟,人类是物质存在,上层建筑最终还是依附于物质基础的。
生物(当然包括人类)会进化,这种进化(或异化)从生物出生时就开始了,并且永远不会结束。 然而,自从人类进入文明以来,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异化(这里仅指物质层面的异化)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的作用。 这种人为的异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圣经时代的割礼开始。 后来又出现了柳植骨、假牙安装、避孕、盲肠和扁桃体切除、兔唇修复、输血、纹身、整形、女性隆胸、处女膜修复、植入等。 起搏器、猪心脏移植、盲人电子眼、体外受精,直到克隆人的到来。 但总体而言,在21世纪之前,它们仍然是一个缓慢的量变过程。 而且讽刺的是,这些异化的目的是“去异化”,就是为了弥补上帝工作中的偶然疏忽,让患者恢复到正常人的标准(缠足、纹身等行为除外)。 安装假牙的目的是让患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咀嚼。 没有人安装可以咀嚼骨头的鬣狗牙齿。 隆胸的目的是让乳房变得丰满。 没有人会将乳房的数量增加到四个。 换句话说,这种疏离的目的是“补充”神的工作,而不是“改进”。 所以,即使发展到极致,也只是神造物完美的再现。 千百年来,这些疏离之所以被伦理界所容忍或默许,其实就是基于这种潜意识的安全感。 犹太人对此似乎思考得更深入。 以色列一位首席宗教拉比说:“犹太法律一直允许医生治愈伤口……但不允许侵犯造物主的角色。”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只有克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障碍。 它不是一个“补充”的工作。 体细胞克隆技术是上帝所没有的技能,是对上帝造物的改进。 然而,它改变的只是“过程”,而最终产品(人)却保持不变,没有补充或改进。 也许这一点隐含着某种象征意义——它正是处于“互补异化”与“改进异化”的分水岭。 但人类不会满足于这种互补的疏离。 她修复了上帝的创造,纠正了上帝的疏忽——而且做得很好。 如今她羽翼丰满,自信空前,难道她不想做得比上帝更好吗? 是的,她不仅要改进上帝的工艺,还要改进上帝最初的设计。
请注意,这种从“补充”到“提高”的超越并不是遥远的事情,而是已经触手可及的事情。 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疏离感的改善将首先在两个主要领域实现。
1.基因技术。 人类很早就能够利用基因修复来治疗遗传疾病。 例如,以色列医生将转基因骨髓植入一名10个月大的女孩体内,治愈了她的霍勒综合症。 以目前的基因科技水平,很容易进阶到对人体的改良。 一些科学家警告说,很快就会有人利用病毒转录来修改运动员的基因,使他们的肾脏分泌高水平的红细胞生长激素,增加血液的携氧能力。 这项技术实现起来并不困难,本文的读者一定会在有生之年见证它的出现; 也会有人利用基因镶嵌技术,改变运动员快肌与慢肌的比例,培养出短跑和长跑的超级运动员,就像我在小说《豹子》中所描述的那样。这是对于国际奥委会伦理委员会来说这可不是好消息,因为这些被禁止的方法比兴奋剂更难检测,所以采用了非自然的方法,但结果却与自然的没有什么区别。
2.人脑的计算机化。 英国科学家凯文·沃里克(Kevin )从1995年起就在自己的体内植入芯片,将它们与神经元连接起来,利用自己的意识来开关电器、控制电脑以及与妻子进行情感交流(当然是在极低的水平上)。 美国科学家利用生物神经元创建了一种与人脑兼容的简单生物组件计算机。 他们甚至使用被剥离但仍然“活着”的鳗鱼大脑来命令机器执行简单的动作,例如避开和趋向光线。 这些技术还没有走出起步阶段,但它们的发展速度将会非常迅速。 本世纪可能实现的一个重要突破是人脑嵌入式芯片的实用化,可以用来增强人脑功能,首先是记忆功能,或者实现人脑之间的“透明”通讯以及键盘以外的计算机。
上述科学进步已不再是科幻小说; 它们已经从科幻小说的范畴转移到科学家最近的工作计划中。
超人
这种改善的疏离感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再局限于上帝创造人类所设定的标准,因此没有上限。 如果电子耳可以让聋子恢复听力,电子眼可以让盲人恢复视力,那么为什么不让它们拥有超感官,能够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看到红外线和X射线呢? 这在技术上很容易实现,而且这些超感官生物肯定会找到一份利润丰厚的职业。 如果可以改变血液基因来培养超级运动员——那为什么不培养可以在低重力环境下长期工作而肌肉不萎缩的宇航员、可以在水下呼吸的鱼人、甚至具有超强思维的巨脑人呢?能力? ? 这些都是真正的“专家”,猎头公司肯定会对这些超专业人才趋之若鹜。 而如果人脑的智力可以通过嵌入式芯片来提高——那么为什么嵌入式部分不能变得越来越强大,直到它成为更多的客人? 纵观当今计算机小型化的速度,我相信人造芯片的“智能密度”(我编的一个术语,指单位体积所能容纳的智能强度)很快就会超过人脑。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嵌入人脑中的核桃大小的人工神经元将成为我们智能(意识)的主体。
当然,这些还停留在科幻小说的境界,但一旦科学家跨越从“补充”到“改善”的道德红线,它们的实现只是时间问题。 到那时超级人类科技,今天意义上的人类将发生剧变,并逐渐消失,地球上将出现一个新的物种——超人类。 这种变化与从猿人到人类的进化具有同等的分量。 不同的是,从猿人到人类的进化是由于上帝(自然)的选择,花了几百万年; 而人类向超人的进化依赖于科技的力量,是人类利用自己的力量异化自己。 相对于猿人的进化,超人的进化将会非常迅速,很可能会在一年甚至几千年内完成。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似乎还很遥远,但它指的是这一变化的高潮,人类大厦倒塌的第一道微裂缝绝不遥远,很可能在本世纪出现。 ,即使是现在。 所以——睁开眼睛去发现这个微小的裂缝,去发现从“补充”到“改进”的一小步。 那时,你将成为新时代的发现者。
害怕
从近代文献中,处处都能感受到对世纪末的恐惧。 正是在科技发展最前沿的领域(基因镶嵌、克隆技术、人工智能),科学家们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虽然他们或许无法清晰地区分“互补异化”与“改进异化”的区别,但他们都直观地感受到了巨变前的腥风血雨。 科学技术,这个威力无比的回旋镖,原本是用来改造外界的,如今却转身扑向了人类。 它正在从物质层面改变人类。 它正在以外科医生的冷静一点点斩断人类对自己生命的敬畏。 这种“敬畏”是人类一切道德、伦理、宗教赖以存在的基础。
科学家和生物伦理学家对此感到担忧。 如果克隆真的成为人类繁衍的重要方式,那么性和母爱能否在克隆人群中永远存在呢? 要知道,这些千百年来被文人歌颂的永恒爱情,其实并不神圣,也不神秘。 它们只是人类有性生殖的衍生物。 我们如此珍视的人类纯洁性还会存在吗? 也许人与动物的基因杂交、人与机器的杂交将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更可怕的是,人类的这一巨变是不可逆转的,除非科学的列车从此停止——但讽刺的是,它无法停止。 科学汽车的每一步前进都依赖于人类的努力推动。 似乎只要我们吸一口气,它就会停止并反转,但这永远不会发生。 它会不屈不挠地前进,扫除一切障碍,直至轰鸣而出。 在人类的头上。 人类无法阻止自己驾驶的科学汽车。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却是事实。 例如,今天的政治家正在努力推动联合国禁止克隆人公约。 教皇、总统和科学家一致谴责,但事实上谁都知道,克隆人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再比如,尽管人类对大脑的控制计算机化令人恐惧,但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已经超过了人脑的复杂性(信息能力、思维能力)速度),人类不可能放弃计算机技术。 ,并且不可能停止扩展人类智能的尝试。
科学无法帮助人类进入绝对自由的境界。 它为人类打破了许多束缚,划出了新的禁界。 归根结底,人类的发展道路是由外部客观规律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自由意志决定的。
因此,人类的剧变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前景让儒家人文主义的中国人和宗教人文主义的西方人感到不寒而栗。 那么,在这剧变的前夕,作为最后一代自然人类,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呢?
跳出三界
我们来做个假设。
如果有一个猿人智者在猿人向人类转变的过程中一直关注着这种变化,那么他的眼神一定是悲伤和无奈的,因为在这个不可逆转的变化过程中,许多“猿性” ” 猿人非常珍惜的东西已经失去了。 特征一点一点消失:她们失去了美丽的体毛,能引起异性快感的体味也减弱了,甚至嗅觉也逐渐变差; 强壮的身体变得虚弱,失去了飞翔般在树枝间跳跃的能力。 放弃四肢自然行走方式,改为直立行走,导致乳房下垂、胃下垂、脊椎病、关节病、高血压等多种常见病; 他们抛弃了上帝规定的背后性交(所有动物都遵守这个规则),雌性也改变了发情期只发情的好习惯,变得贪得无厌。 他们失去了自由的群婚,并受到一夫一妻制的束缚。 他们失去了对“火”的尊重,夺走了上帝的私生活。 隐藏已经成为可以在洞穴的灰烬中保存的东西; 他们不能再在战斗胜利后狂欢于篝火旁,杀死俘虏,全部落吃同类的美味肉……
从猿人智者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合理”的担忧和悲伤。 但从人的角度来看,没有人会同意。 今天,一场新的人类剧变即将到来。 人类的智者忧心忡忡、左右为难,有远见的政客们努力筑牢道德伦理的堤坝……但数百(或数千)年后的超人会如何看待这一切呢? 或许在后人看来,今天的人类智者就跟那个猿人智者一样可笑。 这些人类智者实际上是在违背自然,他们试图修建的堤坝注定会被冲走。 今人嘲笑前人,后人又会嘲笑我们。 关键是要跳出“旧人类”的圈子,承认这种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所珍视的许多观念将不得不被消除——这样,许多道德圈子就会自动消解。
不要把这种疏远看得太可怕。 历史不会被彻底打破,当今人类的思想会延续到超人类社会——但别指望它会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人体发生了变化。 如果身体不存在,头发怎么会附着呢?
古人说,春江鸭子是先知。 科幻作家因其职业特点,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悸动。 与其他作家不同,科幻作家更着眼于未来。 他们可以记录这个时代的彷徨、担忧和无奈,这也是留给后人的遗产; 但他们应该走出三界,乐观地看待时代的变迁,用锋利如椽的笔描绘未来。
金少、宋丽媛
目前,我国科幻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科幻电影创作制作水平不断提高。 科幻电影是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具有独特的创作特色和审美价值,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科幻电影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科幻电影的本质是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富有想象力的文化。 科学技术追求理性,文化追求感性。 两者相辅相成。 科学技术为文艺创作提供物质支撑,文化为科技提供精神动力。
科技在科幻电影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内容创作方面,科幻电影展示了技术发展所能实现的未来可能性。 比如《流浪地球》中展现的“太空电梯”,这种新材料技术正在航天领域得到应用。 航天技术、深海开发、量子通信、脑机接口、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将成为科幻创作的热点。 其次,在制作上超级人类科技,科幻电影注重场景设计和视听特效,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具有先天优势。 虚拟拍摄制作系统最先在科幻电影制作中得到推广。
科幻电影随着电影工业化而蓬勃发展,是一种典型的科技文化。 科幻电影的主要类型包括太空探索、外星生命、人工智能、末日危机、超级英雄等,每种类型都有鲜明的叙事主题和科技文化特征,通过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2、科幻电影中的科技文化
1.太空与外星科幻:探索未知世界
在早期的西方科幻电影中,外星人被描绘成怪异、邪恶、丑陋的生物,比如1956年的《恶魔》。 后来,外星人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 比如《第三类接触》(1977)中的外星人温柔友善,《ET》(1982)中的小外星人可爱天真,《ET》(1989)中的外星人“种族”甚至把外星人描绘成忠诚、诚实、正义的警察。 人们对外星人的想象更加丰富多样,表现出人类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尊重。
以《2001:太空漫游》(1986)、《星际穿越》(2014)等为代表的经典太空科幻小说,用广阔的视野和震撼的特效展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智慧。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太空科幻也发展成为我国科幻电影的主流类型。 2019年的《流浪地球》点燃了人们对科幻的信心,创下了46.86亿元的票房纪录。 2022年的《独自行走月球》和2023年的《流浪地球2》将进一步延续太空科幻的热度。
2.人工智能科幻:对未来社会的思考
当科幻电影融入互联网、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甚至时下流行的虚拟宇宙等关键词时,人们在为科技进步欢呼的同时,也通过电影情节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和反思。 科幻电影中描绘的人工智能通常分为善恶两派。 充满善意的人工智能体往往在外表上与人类接近,具有亲和力。 比如《大英雄6》(2014)中的“大白”形象,既像小企鹅一样呆萌可爱,又充满AI超能力; 《我的机器人女友》(2008)中的机器人女孩利用特殊能力屡次帮助男主角,带他穿越到过去享受幸福时光。
然而,大多数人工智能科幻电影都是通过机器人觉醒自我意识、试图获得自由选择的权利、甚至取代人类主体的故事设定来引起人们的关注。 例如,《黑客帝国》中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是由一个名为“黑客帝国”的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 《头号玩家》(2018)中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的游戏角色也有了意识的觉醒。
3.灾难电影和超级英雄:提醒我们环境危机
末日题材科幻电影聚焦地球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如极端气候、能源枯竭、自然灾害、技术异化等,因擅长展现灾难场景,也被称为“灾难电影”。 科幻灾难片构建了一个不同于主流社会或现实社会的异质空间,比如地表温度上升、地壳撞击分裂、海水泛滥、病毒肆虐等。 他们通过极端的灾难场景和强烈的感官刺激,唤醒人类的危机。 对生活的感受和渴望。 例如,电影《后天》展现了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引发的自然灾害,而电影《2012》则升级为地震、海啸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引发的全球性破坏危机。
当地球面临毁灭时,需要英雄带领大家克服危机,拯救自己。 超级英雄电影是好莱坞科幻小说中的一种独特类型。 主角们拥有超能力,手持特殊武器,身着华丽服装,与邪恶势力对抗。 他们非常有辨识度。 国产科幻小说《流浪地球》展现了中国军人忠于使命、大爱的英雄形象。 《独自行走月球》的男主角一开始是一个为了追求爱情而登陆月球的普通人,最后成为了为拯救地球人类而牺牲生命的热血英雄。
三、科幻电影的审美价值
1、命运斗争的悲壮之美
地球灾难、末日危机、外星人入侵地球等往往导致人类文明的终结。 导演用悲剧性的创作手法展现了对未来悲观主义的强烈情感和深刻洞察。 “悲剧美”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式,是戏剧冲突和悲剧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 悲剧美学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悲剧。 无法逃避的宿命感是悲剧产生的前提。 悲剧之美可以使人感到深刻而巨大的同情和精神上的震撼。 以其深厚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科幻电影《独行月球》看似是一部“喜剧”,但实际上其内核却蕴藏着荒诞与挣扎的悲剧。 通过主人公独孤月,在一次月球之旅中完成了人类的拯救和自我救赎。
2.探索宇宙的崇高之美
“微妙之美”是指人类在探索宇宙、战胜自然、创造未来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太空科幻小说是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渴望和冒险精神的最好例证。 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当人们面临未知的危险或灾难时,他们既恐惧又冒险,既渺小又脆弱,又坚韧而强大。 崇高之美往往伴随着悲剧之美,许多科幻电影充分体现了这种矛盾。 《流浪地球》所体现的崇高之美,不仅是主人公为拯救人类而牺牲自己的崇高品格,更是全人类为保卫家园而进行的斗争。 当“地球错过了最后的逃生机会”,而这个悲惨的结果早已被人工智能苔藓演绎出来,但人类总能最终团结起来,在无力中奋起,在悲痛中奋起抗争。 悲剧中的“崇高之美”由此而生,产生强大的戏剧冲突和艺术感染力。
3、科技向善的人文美
科幻电影通过特定的时空语境和奇观想象,聚焦生态环境、科技趋势、生命意义、未知影响等伦理问题。 科幻电影中蕴含的紧迫感、前瞻性思维、未来生存等,都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各种解决方案。 科幻小说为人们提供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反思科学、改变世界、创造未来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 科幻小说不仅让人们感受到科技给世界带来的进步,也启发我们辩证地思考科技影响下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命运。 中国科幻小说是一种以科技向善为理念、注重价值引导的文化产品。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推进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取得了快速发展。 除了刘慈欣、王晋康等知名科幻作家外,青年科幻作家和新的创作力量也不断涌现。 科幻出版和网络科幻市场正在蓬勃发展。 科幻电影的数量有所增加。 科幻电视剧、广播剧备受关注。 科幻动画和游戏也开始蓬勃发展。 科幻电影通过科技与文化的巧妙融合,展现出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价值。 中国科幻电影必须抓住时代机遇,强化原创内容,提高制作水平,创新审美表现形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美学。
(作者是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