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晓玲
千帆竞发浪潮涌,百舸争流正逢时。围绕辽宁省、沈阳市确定的“十四五”发展目标,沈阳高新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发展软产业、绿色产业,做好“新字号”文章,发力推动数字赋能,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头部企业引要素建矩阵
最近,低价吃鸡辅助平台印象里颇为“严肃”的大企业东软医疗持续引发各界关注,甚至一改形象成功“破圈”成为备受追捧的“网红”。
去年“双12”,一场在东软医疗生产车间里进行的网络直播,让大型医疗设备精密的生产组装现场跃然屏幕,东软医疗董事长刘积仁、首席执行官武少杰齐上阵,当起了带货主播……
作为中国第一台CT、第一台超导磁共振等里程碑式产品的制造商,逆战辅助东软医疗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立企之本。也正是依靠持续创新,企业不仅通过了疫情大考,还迎来创新能力的“井喷”。从搭载5G技术的“雷神”方舱CT,到新冠肺炎辅助筛查系统“火眼”AI、支持网上直购设备的一站式线上医疗采购平台“智选商城”,再到直播带货,东软医疗全面提速“数字化转型”进程。
围绕东软医疗这样的行业头部企业,延链、补链、强链的高质量发展实践,正在沈阳高新区迅速展开。
据了解,沈阳高新区正在着手围绕东软医疗布局配套商,引要素、建矩阵,加快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目前已有两个配套项目达成协议并成功摘地。同时,政企还将协同建设开放性平台,未来计划引入创投、中试等环节,促进产业集约化、标准化发展。
“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大有作为
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并且明确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等八项重点任务。
坚持走创新路、吃技术饭,辽宁将集中精锐力量,找准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的着力点,努力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贡献辽宁智慧,在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上贡献辽宁力量。
于此征程,沈阳高新区将大有作为。今年,沈阳高新区将紧紧围绕沈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打造全域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浑南科学城,围绕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基础性、共享型、专业化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升级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技术、市场、资本等要素保障,健全产业加速服务平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坚持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创新高层次人才评审和引入机制,鼓励领军人物打包技术、人才等资源“带土移植”。
以高新、新兴为核心健全产业体系
健全“软”“硬”兼顾的产业发展体系。今年,沈阳高新区全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6+6+3”产业体系。优化升级重点产业,围绕IC装备、医疗装备、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智能工厂5座、绿色制造体系示范项目10个、数字化车间5个;引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加快集成电路产业设计、制造、封装等全链条发展,助力高端医学影像等先进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抢先积累细胞、区块链、数字孪生、脑机接口等产业引爆点,不断增强参与未来头部竞争的底气决心。
掀起“大”“小”兼备的项目建设热潮。围绕全省重大项目“三个一万亿”目标,确保全年签约储备亿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240个以上;深耕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智能机器人、眼健康等10条产业链,发挥招商大使、经济顾问和产业链联盟理事长单位作用,深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补链强链的中小项目1000个以上;落实“一区十二园”规划,加快信创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
实施“增”“存”并重的企业培育工程;实施存量企业倍增、规上企业扩容、领跑企业培育、新兴企业成长等计划,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壮大,加快细分行业内市场占有率高、盈利状况好的“隐形冠军”企业上市步伐。
作者:金晓玲
来源: 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