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界封神最快的要数克里斯托弗·诺兰了。
他凭借《蝙蝠侠》、《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三部叫好又叫座的商业电影,顺利成为10年来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导演。
好莱坞明星们也人人以能和他合作为荣。
《信条》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粉丝制作的诺兰代表电影海报
偶像小生罗伯特·帕丁森,在听闻选角通过后,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跟见到的第一个人分享——路边的一个疯子。
因为他太激动忘记了给诺兰和他的制作人妻子爱玛打电话。
后来他稍微冷静下来以后,仅花10分钟“通读”剧本,就立即打电话跟诺兰沟通。
说是通读,其实他只看了大概5页,但按耐不住想马上回复的心,所以就立即打了电话。
因为他深深明白,虽然《暮光之城》那样的偶像电影让他走红,但绝不能跟诺兰的电影品质相提并论。
人人都爱的诺兰,为何“捧不出大明星”?
不过即便如此受好莱坞同僚欢迎的大导演,电影又总是叫好又叫座,但事实上,他却“捧不出”大明星。
其实原因很简单:
1、诺兰电影里的演员几乎都是“工具人”!
有典型诺兰气质的电影几乎都是剧情大电影,叙事密度和节奏远超一般好莱坞电影。
众所周知,诺兰最擅长的是,利用他优越的叙事技巧,使观众在观影时一直保持精神紧绷的状态。他也常常利用观众喜欢智商挑战的潜意识,在剧情里写入复杂的逻辑,以此考验观众智商和记忆力的同时,使观众自然而然的沉醉在电影剧情里不能自拔。
在诺兰这样强大的叙事密度和复杂的叙事逻辑之下,观众很沉迷于剧情而“忘记”演员,这样一来主人公们很容易沦为“工具人”,只是辅助诺兰展现故事,帮助观众理解剧情。
换句话说,在诺兰式宏大的叙事篇章里,演员真是为角色和剧情服务的。
2、诺兰电影里很少将镜头聚焦于某个角色的某种情绪
诺兰很少将镜头聚焦于主人公们看似浅薄的情绪表达,以《信条》为例,男主角约翰·大卫·华盛顿,很少有特写型的情感表演,当然角色设定要求作为特工的他,也必须随时保持理智。
但好莱坞英雄大片的实质其实就是展现人性,刻画一些有血有肉会犯错有情绪的英雄,因为只有这样,故事发展才会有曲折,也才能成为电影故事。一个一帆风顺的英雄毫无戏剧张力,也很无趣。
所以约翰在电影里总是快速的思考和判断状况,没有时间纠结于所谓的小情小爱。
不过在其他导演的好莱坞英雄电影里,还是有不少抒情片段的,比如《007》之类的电影,但因为诺兰的电影剧情非常复杂,逻辑过多,所以主角们往往没有什么明确的感情戏。
这也是为什么诺兰电影里很少出现女性演员的原因。
3、诺兰电影里的演员“看不出”演技好坏
而正因为没有复杂的情感戏,所以诺兰电影里的演员们很少会被认为演技卓越,除了《蝙蝠侠》外,诺兰自编自导的电影都是以剧情或观众为主角的电影,表面上是男主角在表演,但实际上他只是在满足诺兰作为编剧和导演的要求,在代表诺兰和观众互动。
所以被诺兰选中拍片当然很好,但却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比起《007》、《漫威》之类突出角色形象会带来影迷狂热崇拜的电影,诺兰的电影真的是看完后,只会想剧情而不会特意去想某个演员的表演状态。
可以说,诺兰的电影,不生产偶像,无论是传统万人迷莱奥纳多,还是新晋男神罗伯特·帕丁森,他们在诺兰电影里真的只是个“工具人”演员,而不是“华丽人设”的偶像。
- 约翰·大卫·华盛顿
很多人看完《信条》说get不到主角约翰的演技,认为他和老爹丹泽尔·华盛顿差距甚远。可诺兰电影并不会可以锻造高大上的英雄形象,因此也不能帮助演员树立什么角色光辉。关于约翰的演技,很多看过他从前在美剧里表演的网友都说他演技不错。
约翰被选择当男主角的原因也有一定的身体因素,例如剧情要求他不能过高过壮,否则在他第一次见凯特时和其丈夫手下的打斗结果就没有反转效果,因为若是巨石强森那样的大块头来了,凯特根本不必担心他会被揍。
但是作为动作片男主角,身材又绝对不能不强壮,约翰多年橄榄球运动员的结实体格,为他拿下这个角色奠定重要基础。帕丁森都感慨说,自己运动也就是遛个弯而已,而约翰跑一天都不带累的,太不公平了。
可见约翰的体能之强。
当然,诺兰本身是个非常追求真实感的导演,所以在他看来,特工本就应该不是高富帅的外貌,而外貌平平无奇的约翰在这一点上符合要求,有很多网友在渔人文章下留言说,约翰没有父亲丹泽尔·华盛顿那样的主角气质和主角脸,可能诺兰导演也这么看。
- 罗伯特·帕丁森
不过相比约翰,罗伯特·帕丁森在这部电影里,倒是有更大的表演空间,让人稍微感觉到他的演技,当然这和角色设定以及他以往树立的偶像形象也有关系。
他在影片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表演判若两人,为何如此?大家看过电影就会知道。前半部分他真的有点吊儿郎当和油滑,像个中间人。后半部分,则化身点拨约翰的专家,浑身散发达人的光彩。
- 伊丽莎白·德比齐
为什么用身高达1.9的女主角?本来诺兰不钟情于她来演这个角色,因为她身高太高,容易抢镜,但诺兰作为制片人的妻子艾玛很看好德比齐,并再次推荐诺兰去看了德比齐从前的表演,诺兰看了之后也觉得不错,才最终定下了。
不过诺兰还是考虑了她的身高,在电影里没有安排她和丈夫同框站立的镜头,以免看起来突兀。
不过,从结果来看,选择德比齐有另外一个好处。她骇人的身高对于激发一般男性的挑战性和优越感是很好的利器,片中她丈夫是个占有欲极强的俄罗斯人,中等身材的他面对高挑美丽的凯特,当然更忍不住想占为己有。
- 肯尼思·布拉纳
要说诺兰的电影不捧演员,我们可以再看一个案例,饰演俄罗斯军火大亨的演员肯尼思·布拉纳也曾出演诺兰的上一部电影《敦刻尔克》里的波顿指挥官,可几乎没有观众认得绝地求生出,原因就在于诺兰电影从不突出演员本身的特性。
其实,诺兰根本不捧明星,更没有捧谁的欲望。
他拍电影最大的目标是拍自己想告诉观众的故事,如果说还有其它的目标的话,那就是大卖。
而且对于诺兰这样成功的导演来说,大卖也不是因为非常想赚钱,而是为了下一部电影时更好找投资,更有话语权,拍片时更不受资本控制。
这样一来,他选角的首要目标肯定就是满足角色需求了辅助绝地求生。
无论是名不见经传的约翰·大卫·华盛顿,还是男神级别的莱奥纳多,都是一个目标,角色需要。或许选择莱奥纳多出演《盗梦空间》还有考虑票房的因素,因为2010年时的诺兰在好莱坞还没有完全封神,需要几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来为自己代言。
而10年后的《信条》,显然诺兰选角的空间大了很多,虽然约翰也有个影帝老爹的背景,但毕竟老爹也老了,票房号召力不如以前,所以对诺兰来说也就是个锦上添花的效果,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星际穿越》后诺兰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自己的风格定位,可以完全为自己代言了。根本无需考虑主演们的名气够不够大。
对于演技,或许导演们也没有观众或评论家如此看重,因为演员的演技,30%在于自身,30%在于剧本给予的空间,40%在于导演调教和镜头调度。所以对于真正有实力的导演来说,他通常只需要面试的演员具有及格以上的表演就可以了。
诺兰面试罗伯特·帕丁森和伊丽莎白·德比齐时,都是聊了几个小时,话题包罗万象,却一点也没提到电影,但很快他们都被告知选角成功,拿到了剧本。
显而易见,导演选角时只是考察他们的基础能力而已,甚至于可能更多的考虑和自己合不合拍,是不是有类似的价值观,而不是考察某一段具体的表演。
导演非常清楚,演员在现场的表演,一半以上决定于他的指令和调教。
其实不止诺兰如此,李安导演也有过类似表述,他选演员通常只看其能不能快入的进入故事里,体验到角色的感情,对于具体的表演一般很少考察。
而导演对于演员的激发和指导作用,到底有多强,大家可以看那几个典型案例:
王家卫之于梁朝伟,演完《阿飞正传》后,梁朝伟发现自己的新可能。
而汤唯,在李安的电影里,美轮美奂,演技突出;在自己老公的电影里,亦能轻松拿到影后,可在《大明风华》的电视剧里,就被折磨的一文不值,不仅造型怪异,镜头角度、镜头运用,都“神奇的扬短避长”,可见导演和摄影的重要性。
诺兰是个对自己的现场把控度很高的人,然而他并不会让人们觉得他是个“暴君”。
拍摄期间,他几乎全程呆在摄影机旁,在他的现场,不准放置凳子,演员不准带手机,因为他觉得那会使人们分心和懒惰,诺兰自己也有充沛的精力,虽然他指挥着几百人的拍摄团队,但却丝毫不会让演员觉得他们被孤立,被真正当作“工具人”,在现场他能及时且温和的跟演员沟通和交流,也能给予他们表演空间……
这样的诺兰,不可谓不神奇,归结原因不外乎,他是个对自己的电影精益求精,且能高度掌控内容,就像他电影里展现的繁复的逻辑一样,他本人是个逻辑力、记忆力都超强的人,这让他能留出合理的空间给演员和摄影等等剧组人员。
演员们都很惊叹,他们东拍一组西拍一组,自己有时不太明白,但最后看成片却居然剪出这样的效果。